「推動創業」似乎已成為台灣難得的共識,只是淺碟子的台灣,一窩蜂趕流行,會不會變成「葡式蛋塔」?
台灣自去年太陽花運動之後,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體認到青年自覺沒出路的問題嚴重,推行多項鼓勵青年創業的政策,包括提供多處創業園區;邀請《從0到1》作者彼得‧提爾(Peter Thiel)、Founder Space加速器創辦人史蒂夫‧霍夫曼(Steve Hoffman)來台演講;台北市產發局成立創業智庫、天使俱樂部等;科技部接續「創新創業激勵計畫」,推出「連結矽谷計畫」;行政院提供科發基金(科學技術發展基金),並將原行政院院長官邸改成「創業基地」;國發會則邀請芬蘭創業社群活動Slush的策略長馬丁‧泰爾瓦里(Martin Talvari)當顧問,訂於今年10月舉辦「Slush Taipei」。
開模、小量多樣原是台灣的強項,這機會卻被深圳超越了。我有很多學生正活躍在創業圈,有些人語重心長地檢討學校的「創業教育」;有些人甚至很憂慮:由錯的人將錯的內容,以錯的方式教給錯的人。與其給年輕人錢和資源,倒不如給他們空間(協助除去有形無形的障礙)、陪伴他們來得重要。如同前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組長楊啟航所說,「天使基金的重點在『天使』,而不在『基金』。」